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成人對著孩子該做和不該做的事情

What is inquiry-based learning?

An old adage states: "Tell me and I forget, show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 The last part of this statement is the essence of inquiry-based learning, says our workshop author Joe Exline 1. Inquiry implies involvement that leads to understanding. Furthermore, involvement in learning implies possessing skills and attitudes that permit you to seek resolutions to questions and issues while you construct new knowledge.

"Inquiry" is defined as "a seeking for truth, information, or knowledge -- seeking information by questioning." Individuals carry on the process of inquiry from the time they are born until they die. This is true even though they might not reflect upon the process. Infants begin to make sense of the world by inquiring. From birth, babies observe faces that come near, they grasp objects, they put things in their mouths, and they turn toward voices. The process of inquiring begins with gathering information and data through applying the human senses -- seeing, hearing, touching, tasting, and smelling.
- | Practical Life

主要取材於日常的真實環境中,並且有次序、有系統的設計,其內容分為四大類:
(一)基本動作
(二)社會行為
(三)照顧環境
(四)照顧自己
透過這些活動,孩子可以藉此訓練感官和他們的大小肌肉、肢體的協調,學習基本自我控制能力,並培養幼兒的獨立、專注、有秩序等一切學習的基礎,更可促進幼兒智能的發育並訓練幼兒能在日常生活中照顧自己、幫助自己且養成良好的社會能力培養其獨立自主合群,自信與人分享並建立良好的關係。



- | Sensorial

蒙特梭利博士將人類的視、聽、嗅、味、觸、溫、壓、重量等,這八種抽象的感覺, 依照孩子生理的發展, 設計製成一套具體的感官教具, 透過操作教具配合其相關性的活動 :
學 習 顏 色
長 短
粗 細
輕 重
大 小
形 狀
讓孩子切身經驗這些感覺, 使其能有敏銳的感官,並產生內在的 "自發性" ,進而觀察、比較、分析、歸類因而產生邏輯思考的能力。


- | Mathematics

感官教育是一切具有邏輯性的教育基礎,蒙特梭利的數學教育即是以感官為基礎,孩子透過操作真實的教具,有了比較大小粗細、排出序列等,為基礎邏輯觀念之後,再以具體的量與抽象的數字符號結合
如數學 1.2.3...... 需先從具體所看得到、摸得到的長度、體積、及大小的感官訓練開始,有了這種次序、大小,才能轉移至數學數字抽象上。並建立起完整的數學概念!


- | Language

人類因有語言而成為萬物之首,六歲以前是發展語言的敏感期,我們提供孩子一個充滿語言與圖文的環境,並依據蒙特梭利語言分類學習,
讓孩子充分的利用感官描篡字型、發音、小實物盒, 語言盒及金屬嵌圖版的呈現,充實孩子的字彙,使他們有更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趁著孩子對聲音有高度敏感和拼音興趣的時機,利用各種語文教具配含豐富的文化課程,促使孩子有動機繼續進入寫與讀的領域!

- | Culture


蒙特梭利認為孩子在幼年時代應開始培養其宇宙觀。世界觀、文化教育包括:天文、地理、歷史、生物、自然、音樂美術等。所設計的文化活動是讓孩子透過對事物生存方法的認知來認識他所生活的環境,並培養出對藝術文化的欣賞能力,幫助他適應社會環境。



Reference:
http://www.bestconcept.net/tc/montessori/bc_mont05.html
| About Montessori
甚麼是蒙特蒙利教學法?
蒙特梭利教學法(The Montessori Method),是由瑪莉亞.蒙特梭利博士所創的教學方式。蒙特梭利博士透過科學的角度去觀察孩子的需求與學習能力,並了解到孩子的生命不是由成人去建構的;成人可以建構的就只有環境,然後就需讓孩子於環境內建構自己。因此,我們相信,成人的責任並不是要“教”孩子如何學習,而是從旁協助,引導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


甚麼是“敏感期”?
所謂的「敏感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 ,孩子會對某種特性或技巧表露出特別濃厚的興趣及學習能力。 透過觀察,蒙特梭利博士注意到,無論哪一個孩子,只要到達某一個年齡就會對某些事物會特別有興趣而且會想要去做。在0~6歲的階段,幼兒對肢體、感官、數字、語言、藝術等能力皆有不同的敏感期。 在這階段的孩子會不斷地在環境中找尋其成長時所需要的東西,以致於全心投入,而對週遭的其他事物都視而不見。 敏感期可略分為秩序、語言、動作、精鍊感官、對微小事物、社交禮儀等等的敏感期。 由於孩子在敏感時期和環境接觸的那股能量是非常強烈的,因此在此階段的學習能力比生命中其他時期能力更強大,也學得容易。 孩子的各項能力會因不同的年齡及遺傳基因而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在敏感期,如果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則幼兒所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及各項能力才能達到充分的發展。 因此,蒙特梭利視此時期為” 學習的黃金階段”


為何環境預備如此重要?
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非常大,本中心特別注重環境的佈置與設計,因為良好的環境可以觸發孩子學習的好奇心,是使幼兒身心獲得充分發展的基本工作。 蒙特梭利特別強調孩子的學習是自發的,是來自自由的選擇,從環境中學習,自我成長 。因此準備完善的環境是必備的主要條件之一。 而導師的職責在於「觀察孩子,瞭解孩子,跟隨孩子」,導師並不是在「教」孩子而是適時的引導孩子自我的學習及成長。


蒙特梭利環境的特色是甚麼?
蒙特梭利環境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學習成長空間,以生活化的活動方式進行環境裡的各項活動。在準備好的環境中,老師經由觀察然後依孩子個別發展的興趣、步調與需求進行引導,之後讓孩子展開自發性的探索與學習。在此環境中孩子擁有多項自由,可以獨立工作,更可以學習到如何尊重自己、別人以及周遭的一切。
在此學習環境中讓孩子以不同於成人的步調相互觀摩學習,進而增進現代社會中越來越缺乏的人際互動關係,自然由愛的教育中蘊育出孩子高人一等的 EQ 能力。


蒙特梭利教室裡的工作為何稱為“工作”?
孩子藉由工作來學習“建構自我”。 蒙特梭利博士說:『孩子既是工作者也是生產者。儘管他不能分擔成人的工作,但他的工作既困難且重要,那是自我的建構。』
蒙特梭利環境中每一樣教具皆有其特殊的功能與目的。老師觀察孩子,然後引導孩子示範正確的操作方法。孩子藉由示範中,慢慢建立起秩序感與專注力。同時經由自己自由選擇、自行操作與收拾,整個過程讓孩子完整親身參與。此『工作』和漫無目的嬉戲,隨時可以中斷的玩耍,是完全不同的。


老師在蒙特梭利教室中的角色是甚麼?
在蒙特梭利教室中,老師擔任的角色包括:引導者、觀察者、教室環境的準備者和維護者,也是傳遞各種訊息與父母的媒介,並且讓孩子透過本身的活動達到自我教育建構的機會。老師盡心地準備教學環境,加入具有挑戰性、能引發孩子興趣的教材,她示範教具操作的方法,鼓勵孩子親身去嘗試;時常觀察孩子的工作,以愉悅熱心的態度引導孩子去接觸環境,協助孩子克服困難,並在需要的時候,重新調整孩子的注意力或興趣點。


蒙特梭利教室中的自由與紀律
蒙特梭利博士認為當孩子擁有行動的自由、選擇的自由、語言的自由以及被信任的自由,其身心才得以發展合一,其獨特人格才得以成形。她因此將自由稱為「發展過程之鑰」。 蒙特梭利博士所指的自由意味著自我控制,能做選擇的事,且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孩子可享有的自由多寡應視本身的自律及負責能力程度而定。為了培養孩子的紀律,成人必須從孩子小時候即設立適當的生活規範及行為限制 ( Ground Rule),執行時必定要堅定、公平並且前後一致。成人也必須時時以身作則,成為孩子學習及模仿的典範。


蒙特梭利教學VS雙語教學
蒙特梭利教學著重於提供幼兒一個預備好的自然的學習環境,也相當重視孩子的語文教育與文化背景的融合,讓幼兒在真實生活環境中吸收各項資訊。 當準備的環境中提供豐富的多語言的機會,幼兒即能在自然的情況下學習到多種語言,並能夠於其語言爆發期(3~6歲)展現驚人成果。


家長可如可與蒙特梭利教室配合?
遵循孩子成長的時間 每個孩子的發展有其一定的程序。 父母應該要了解並認同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閱讀相關書籍及參加相關專題演講。蒙特梭利說:『請幫助我讓我自己做』”Help me to help myself!”。 愛孩子就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其能力所及的事。 尊重孩子自我建構的能力,而不伺候孩子。例如:孩子可以自己餵食,就讓他自己動手吃;在家裡可以讓孩子自己穿著及整理衣物、收拾玩具放回固定的位置。與老師保持良好的互動,瞭解孩子學習情況。多陪孩子,多鼓勵及讚美孩子,欣賞孩子的優缺點。

Reference :
http://www.bestconcept.net/tc/montessori/index.html
奧福教學法的內涵


 
律  動:藉由律動和舞蹈的結合提升對音樂的感應,鼓勵兒童去感受種種自然動作,如:輕重上下內外等律動,以探索及體認空間。

歌  唱:在音樂學習過程的初步, 歌謠及說白是探索聲音的重要角色。由吟唱般的說話方式,再進入歌唱,最初學到的是下小三度的音程,進而使用五聲音階及五度和聲伴奏,奧福強調漸進的方式,而且認為教材需本土化,應以本國童謠、民謠作為兒童音樂教育的基礎。

樂器合奏:奧福要求樂器能夠易於彈奏,而且偏好原始的樂器種類。
奧福認為學習 方式自簡單至複雜,從分部到整體,從個別到合作演奏,才算是完整的體驗。
奧福樂器包括:有調敲擊樂器:木琴、鐘琴、定音鼓等。
無調敲擊樂器:手鼓、小鼓、木魚、響板、三角鐵等。
直笛:大小不同的直笛。


即興創作:由即興創作體驗曲式結構,因為曲式提供許多即興創作的題材。



奧福教學法的特色:

創造性教學
奧福教學是一種經過誘導、嚐試、即興方式、啟發孩子想像力,充份發揮創作潛能。
  
漸進式教學
孩子不需具備任何音樂背景能力,在經過嚐試、體驗、學習與表演中,很快地獲得興趣與回饋,在循序漸進中走進音樂殿堂。

本土化教學
從自己國家文化為教學的基礎與出發點,取材自兒童生活天地,強調鄉土、本土化教材,對傳統樂器也相當鼓勵,學習起來沒有隔閡。


完整性教學
由音樂聯合詩歌、美術、律動、舞蹈、戲劇、運動等綜合藝術,不同的搭配方式。


社會性教學
在合奏教學中,兒童能分享合奏的樂趣,了解分工合作的社會精神,培養人際關係。


平衡性教學
配合孩子的身體肌肉發育,在學習中亦能達到運動強健體魄的目的,讓智力平衡發展。
專門性教學
以打擊樂器為主的奧福教學法,更專門設計出奧福片樂器,音色美、可換鍵,使演奏更輕鬆容易,幼齡兒童學起來容易駕駛,更有成就感及滿足感。

Reference:
http://www.orff.com.tw/carl_orff/carl_orff_down.htm